再过2天位于杭州西南部的一个云栖小镇将成为云计算行业的焦点。9月25-27日,阿里巴巴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就要在这里举行,上千家企业、数万的云计算从业人士会奔赴这里。
在中国公有云市场,阿里云有着近半的市场份额,其行业内影响力和号召力毋庸置疑。对云计算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不容错过,无论是了解云计算产业最新动向,还是寻找商业合作机会。
这些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在阿里云等服务商的推动下迎来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增速39.2%。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较2017年增长65.2%。来自idc的数据同样显示中国云计算产业的高速发展:2019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24.6亿美元,同比增长67.9%。来自idc的研究还显示,2019 年全球云上的 it 基础设施占比将超过传统数据中心。这意味着云计算已经成为市场主导者,全面上云时代已经到来。
而伴随云计算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全面上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成为市场主流之后,云计算产业开始显露出一些新的特点。这里有技术本身的进步,更有因数字化转型大潮带来的用户需求在推动。
在2019杭州云栖大会开幕前夕,笔者从技术的角度展望一下中国云计算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应用重点从iaas向paas转移
中国企业真正的上云进程其实是从iaas开始,尽管saas出现得更早,这几年也正是iaas技术的迅速成熟以及用户对iaas的广泛认可带动了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兴起。而在目前的云计算产业规模中,iaas占了大部分,在中国尤其如此,而公有云厂商也无不把iaas作为主攻市场。
iaas之所以能在paas、saas中脱颖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iaas允许用户能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上云:购买云主机,把应用搬到云主机中(不做或者做不多的修改)。其使用体验和自己的服务器上使用区别并不大,学习成本低,而收益(节省成本、弹性等)则很明确。因此 iaas很快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云服务模式。
但云主机并不是上云的唯一途径,在很多场合paas可能更为合适。与购买云主机相比,直接使用paas服务(如数据库服务rds、数据智能服务)运维更简单、也更安全。比如,购买云主机还是不能完全摆脱系统的运维问题,而paas服务则只需关心云服务本身;而且paas服务在弹性伸缩上可以做得更好,成本更节约。另外,paas服务对外暴露的只有服务自己,大大减少了被攻击的机会,有更高的安全性。只是这种paas服务对应用的架构和开发都有一定要求,要求用户具有一定技术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习成本,需要一段适应期。
谈到paas的崛起还不得不谈到容器,应该说,容器+k8s是paas普及的最主要推动力。实际上,它们所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对软件行业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软件需求设计到研发到发布到构建分发到运维等,正在重塑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在云原生技术中,容器和k8s是核心支撑性技术。其中,容器为应用的快速开发和弹性奠定了基础,而k8s为容器的大规模模式和运维提供了保证。
gartner曾预测,到2022年全球有75%的企业会使用基于云原生的容器技术构建它们的应用系统。而市场也有了一些迹象,idc 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公有云市场数据,iaas市场增速有所减缓,同比增长74.1%;paas市场依然保持高增长,增速为101.9%。
市场的变化是各大云服务商的努力,包括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都推出了容器相关服务,并作为重点市场。作为中国云服务商代表的阿里云容器服务从2016年5月开始正式商业化,无缝整合了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等超过20款云产品。今天,阿里云对外提供两种容器服务:一个是acs(ali container service),另一个是容器服务的kubernetes 版ack(ali container service for kubernetes)。不出预料,随着各大云服务商的支持力度不断上升,云上容器相关的应用必定会出现快速增长,paas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普及。
另一方面,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大数据平台已经无法支撑互联网规模流量,企业对数据智能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基于云平台搭建了更有竞争力的数据智能服务,不仅实现了规模的突破还能集成更先进的算法。
技术下沉,与行业深度融合
今天,企业上云越来越普及。企业成功上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更关键的是如何用。正如前面所言,把现有应用搬上云可以获得成本的降低、较高的弹性和灵活性等,但这种方式远没有释放云计算的全部潜能,要进一步发挥云的优势,除了结合云计算技术的特点对应用进行改造,还得深入到行业中,将云计算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结合。
对于云计算的优势,我们常常会提到节约成本,它的确是不少用户尤其是中小客户上云的主要动力。其实,云计算的灵活性和弹性优势同样重要(对很多用户可能更为重要),它能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业务灵活性。实际上,随着云计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重点转到如何让云计算为新业务发展带来效能,为业务发展助力,尤其是中大型政企用户。
但这要求云服务商能给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能真正满足业务场景需求。这种改变的直接后果是对云服务商的生态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能够帮助客户化繁为简,帮助解决具体的业务场景要落实到什么样的云架构、什么样开发平台或者什么样的智能化的平台等。
因此,未来云生态系统的建设将成为给大云服务商的重点工作之一。实际上,作为中国第一的云厂商,阿里云早在今年3月就提出了“被集成”的生态战略,可以说这一划清生态边界的举动颇具前瞻性。
谈到与行业应用场景结合,就离不开云计算与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当下,中国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而有效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数字化转型,对推动传统产业效率、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具备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工信部已经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和中国广电发布5g商用牌照,5g的广泛覆盖不会太遥远。5g能带来更大的带宽、更低的时延、更低的设备连接数量——过去这些都是限制云计算向行业渗透的重要因素。5g时代的到来不仅会带来更大的数据量,同时还必然会催生出一批新的应用,这些应用也会对连接、计算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加速云计算的普及。而另一方面,云计算技术也是5g落地的最有力支撑,只有云化的数据中心、云化的网络才能够支持5g的全面落地商用。
同样,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融合也有利于进一步绽放各自的能力。算法、算力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三大要求,这三个方面云计算都能提供充分的支持:云计算让计算随时可得、自由扩展;云计算还让更先进的算法可以为更多人可用;云计算催生了更多的应用、产生更多的数据。今天,在很多应用场景中这两种技术已经密不可分了。
到目前为止,云计算、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才刚刚开始,而未来随着融合的深入,一定会孵化出更多的新产业、新应用,共同推动各个行业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而在这个过程,云计算所扮演的将是基础是底座,是核心的支撑。
关键技术从跟随到有所突破
今天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各大云服务商也加大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不管是从最底层的芯片、到整体机柜再到中间的软件数据库、各种开放的框架以及应用上中国云服务商已经全面出击。
以阿里云为例。经过阿里多次“双11”大考的阿里飞天系统就是阿里云自主研发了的大规模分布式云计算平台。在云数据库方面,阿里云2018年正式商用的polardb具有匹敌aws aurora的性能。
另外,阿里也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芯片,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正在研发一款神经网络芯片,据业界传言,公司还在研发一款专用soc芯片,该soc芯片将用于阿里云神龙服务器的核心组件moc卡。
总体上,目前我们在云计算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重点解决的还是人有我有的问题,真正取得突破的技术还不多。但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核心技术的掌握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随着从芯片、基础软件到应用等各种短板的补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并非没有可能。
因为在云计算领域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有很多有中国市场特色的市场需求,有更为庞大的用户群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壮大也能为技术的研发提供更强大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这些都将是我们未来引领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底气所在。
2019年云栖大会即将召开,我们期待今年能看到更多关于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各种好消息,能看到中国云计算产业的进步。正如过去这些年的云栖大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