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老有是一种错觉,那就是三国初期的时候,各种猛将云集,像关羽、张飞、黄忠、张辽、吕布等人,可以说一个人直接成就了一个军团,可是这种情况到了三国后期的时候,就感觉整体武力值瞬间下降了一个档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整个三国后期的实力整体比前期弱了呢?
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
其一、个人的武勇在后期已经得不到很好的体现。首先在三国的前期,大汉朝刚刚崩盘的原因,天下群雄并起,但凡在大汉有着一席之地的豪杰就敢自称为主公,就像孔融、马腾这样的三流水平也敢站在台前过一把主公的风头。
其实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大环正好属于大家集团创业期,自己的企业刚刚成为,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每一个主公都想要在这个乱世一统天下,所以就开始拼命的发展自己。
但是整个汉朝就这么大,如果说两三个人来平分的话,也许这三个人都可以发展的相当壮大,可如果分成三十份的话,每个君主也许只有十分之一的实力,不是谋士不够用,就是武将太少,要嘛就是兵力上太过短缺。
最主要原因还是兵力上面的问题,像三国后期打个仗一出手就是数万兵马,可是这一切在三国的前期你能带三千精锐就可以称之为一方雄主了,要知道当年董卓带兵入京也就是三千精锐而已。
可想而知当时的兵源上面有多么的短缺,这个时候大家就这么点实力,谁也不敢把自己的兵力一次全部拼干净,毕竟你的敌人可不是只有一两个。
但在三国这个乱世想要发展,就一定要抢地盘,只有地盘够大,才会有足够的人手来提供足够的兵源,这个时候由于兵力过少的原因,斗将这种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古代,但凡这些武将稍微锻炼一下,就足以做到以一挡十,某些实力强大之人还可以以一挡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总体实力一共也就几千号兵马,每次打仗又不可能把全部的实力都派出去,一定还要留下足够的兵力来守家,这样的话武将能带上一千来号兵马其实就不少了。
同样我们还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打仗的士气等因素,这一千兵马可不是要全部都死光了,才算是一场战斗结束,这些可全是人,不是机器,他们也有着七情六欲,当己方的人员伤亡过于惨重的时候,就会因为士气等因素从而出现投降或者逃跑情况。
也就是说看起来一千人马相互拼斗,可实际上死亡人数上百的时候,这场战斗可能就已经分出胜负了,这个时候一名武将的重要性就不我说了吧,两方各带一千人来打仗,一个优秀的武将直接将对方的武将一枪挑翻,在士气上面瞬间就能接到一个巨大的差距,如果连胜对方几员大将,可能之后就是追击敌人而已。
所以一个优秀的武将,尤其是相当能打的武将,足以在前期给你抗下一个偌大的门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白了就是一个好的武将可以抵得上一千名兵力。
但这一切到了后期的时候,武将的重要性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毕竟到了三国后期整个天下的小势力已经全部退出了这个游戏的舞台,只剩下曹魏、蜀汉与东吴三大势力,这些势力在吞并之前的所有小势力之后,已经变得相当庞大,不论是人口还是兵力方面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两三千的兵马可以相提并论了。
这个时候所谓的武将就不能只体现在武功上面了,也就是以前个人的能力就可以撑起一个团队,而现在一个团队的实力可以完败你无数个所谓的个人能力。
就算是三国前期被人称为无敌猛将的吕布,如果扔到几十万大军当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能撑几个回合,也许连朵浪花都飘不起来就已经挂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武勇再猛有什么用,还不如一个指挥能力强的统领好用,于是武将勇猛的时代也就过去了,所以我们才会有一种三国后期武将的整体实力都不够猛的感觉。
其二、罗贯中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老罗的锅了,可能是三国演义前期写的太好了,或者说罗贯中一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将它写到如此地步,就好像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目地,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扑到了上面去一样。
可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当三国演义这本书写到后期的时候,因为整体兵团作战从以前的几千发展到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的时候,可能这个写作风格就要发生改变了。
但是老罗的一生是有限的,他能把这本书的前半部写得很精彩就已经很不错了,再接着往下写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写了,毕竟整体的规模已经从小打小闹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个时候还着重描写武将之间的各种单挑可能就有点不太合适了。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小说一样,以前大家没有成仙之前都在凡间混,所以怎么写也都带着凡间的各种风采,或者说凡间的东西多少有一个参考的标准,所以比较容易写。
可是当这本书飞升之后,跑到了仙界,瞬间你就没了一个要参考的标准,只能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来幻想,于是这本书的质量就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罗贯中写到三国后期的时候也是如此,以前的小打小闹,可以从一些普通人当中的逞强斗狠上面来借鉴,但是上升到国与国这种高度的时候,老罗也不知道要从哪里借鉴这方面的题材,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个人的武勇一定不能再那么夸张的体现出来。
毕竟以前以一挡百,或者因为项羽这样的人存在,所以大家多少还会相信三国也有如此的人才,可要是以一挡万,除非大家脑子真得进水了才会相信这样的事实。
以前的各能小打小闹会让大家有着真实的代入感,所以才会精彩,可老罗要是前期就写出来一个人独斗上万人的画面,我想这种所谓的代入感可能就没有这么强烈了。
说白了老罗其实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像蜀汉与曹魏之间这种大场面,他也没有见过,或者说想要借鉴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就算是用自己的脑子来想问题,也要把所有的细节都要考虑清楚。
所以当老罗写到三国后期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耗费在了各种大场面上,这些个人的小打小闹也许还会有,只是不如以前那么频繁了而已,可是大家最初的时候,就是冲着你各种武将的打斗才会关注这本书的,现在你为了整体结构开始转型了,这些读者们当然就不爽了。
就好比我们看到一本书的出发点是为了爽一样,可是前期写的很爽的一本书,后期为了让整本书看起来比较完整,强行把画风给改了,这种瞬间的失落感就会让我们感觉整个三国后期没有什么猛将之类的人才了。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本书的领域一开始就是武将个人武勇,所以想看到这本书的人都是冲着个人武勇来看的,可是老罗到了后期把整本书的风格全部改变了,从以前的各种猛将单挑直接转型成了排兵布阵。
这就让我们这些专注个人武勇领域的爱好者们相当的不爽了,就好像我们喜欢看武打片,你非要给整成爱情片一样,我们正在热血沸腾的时候,你直接给弄出一个小拳拳打你胸口,可以说我四十米长的大刀都已经准备好了,结果你给我看这个,这就是自己内心的感觉一落千丈的感受,就算整部书后面还多少有一些武将之间的打斗,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已经没有了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说白了就是领域已经跑偏了。
总结其实三国演义写到最后不是没有了猛将,而是在老罗的书中没法再来写所谓的猛将,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场面,再写这些猛将与猛将之间的单打独斗,很明显已经不合适了,再能打的猛将掉入几十万大军当中也不可能活着走出来,就算站着不动让你砍,也会把你累到死。再加上我们这些看书之人,为得就是将与将之间的各种单挑,可是你后面的画风这么一改,就让相当多数量的人开始感觉不爽,就算偶尔再加上一些猛将的故事,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山珍海味的人来说,现在又回到了窝窝头的时代,很明显大家都不适应。